clos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 台灣的市場很喜歡powerful的東西,沒有人會說你的產品不夠強大,只是…為什麼不能讓使用者隨心所慾的達成內心預期的結果?

      某主管非常喜歡阿婆,最常問,「這種設計阿婆會用嗎?」「最好是種田的阿婆、賣麵線的阿婆、路邊的阿婆都馬上可以做到她想要做的事…」
      阿婆心裡在想什麼?阿婆會怎麼用?阿婆腦袋裡的flow chart是什麼?


很多人針對極簡寫了很多文章,可市面上的產品怎麼還是以功能強大做為主打?vista的介面真的好用?
一台PDA,可以比喻成一隻瑞士刀;而一台MP3隨身聽,則可以比喻成一隻廚房裡的切菜刀。雖然瑞士刀的功能百百種,可是如果你要廚師用瑞士刀來切菜,恐怕只會換來一對白眼。我們現在的個人電腦就是被設計成瑞士刀,要一台電腦可以做所有的事情,從「打報告」到「看電視」,從「查天氣」到「上網交友」,從「算成績」到「畫海報」……,正是這樣的設計模式,造成電腦如此複雜,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當今的個人電腦互動模式,並不適合所有的人來「無痛苦」操作,就好像瑞士刀上的刀,不可能適合所有跟「刀」有關係的工作是一樣的。無論軟體的「使用者介面」如何設計,都很難讓用家可以輕鬆的完成「他想要完成的任務」。回到PDAiPod的例子上來看PDA在播放音樂上的功能可能跟iPod沒有兩樣,可是在使用者介面上的設計,就必須利用既有的按鈕和手寫筆來複雜地完成播放音樂的功能,而不能像iPod那樣可以有一個特製好用的轉輪,或是專門設計給選擇音樂的按鍵來讓使用者使用--這時你不難感受Simplicity,才是人機介面互動的真諦除了介面設計上簡單易懂之外功能不在多,在精

         電腦無所不在會帶來災難?
        隨著軟、硬體技術的發展以及科技大廠半利誘、半強迫的推銷,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裡,將會充斥著不輸給現在桌上型電腦能力的「嵌入式系統」的電腦。以後大家手上的馬克杯,腳上穿的鞋子,檯燈,原子筆,大門,冰箱等等都會有電腦在其中--我們現在必須開始思考如何讓這樣的趨勢,不會變成另一個複雜的災難!

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我們想像一下許多科技大公司所提倡的所謂「未來智慧家庭」的畫面:
        家裡的電視、冰箱、微波爐、餐桌、檯燈、衣櫃、盤子、咖啡機、床
……通通都透過無線網路連在一起,當床感應到我們起床了,就通知咖啡機煮咖啡,冰箱裡面牛奶沒了,就顯示一個畫面在電視上提醒你--這些美好遠景,真的是我們想要的,真的是能讓我們的未來生活更加輕鬆寫意的資訊科技嗎?

       如果冰箱裡的電腦當機,結果忘記通知你上禮拜買的豬肉壞掉了,或是馬克杯上的電腦「提醒你這杯咖啡很燙」的這個功能壞掉了,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?
       現在我們對付一台電腦就已經動不動搥鍵盤、摔滑鼠了,將來我們要對付上百個遍佈家中的電腦,我們會不會被這些東西搞的想燒掉我們的未來冰箱,或是踹爛你家的夢幻衣櫥呢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現在的個人電腦就像一把瑞士刀,如此複雜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。願意讀厚厚說明手冊的電子產品愛好者,畢竟只是人口中的少數。數位隨身聽沒有其它功能,你只能用它來聽音樂,但是也正因為其簡單,所以接受度大大提高。使用者對這項產品的期待,只會停留在「聽音樂」的功能上;使用者對產品的感知能力也是侷限在「這是一台聽音樂的機器」上,因此不會被過多的功能給淹沒,而造成購買上的疑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
   在設計未來消費電子產品的路線上,「菜刀模式」比「瑞士刀模式」,更能夠讓產品深入到跨客層的市場。如果以為提供超多功能在同一台電腦或是PDA,能夠增加產品對多種客層的吸引力,其實是無視使用者對「過多功能」所產生的本能抗拒。

      
所謂「消失」,其實是因為工具的絕佳設計,而讓使用者在互動的過程中,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。在全球互動設計跟人機介面領域裡,最重要的一個研究機構,就是美國矽谷的全錄帕克(Xerox PARC)實驗室。這個實驗室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雛形,發明且設計出所謂的desktopmetaphor。三十年來,已經有數以億計的電腦以這樣的使用比喻,呈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。但是就在一九九一年九月,全錄帕克實驗室的科學家懷瑟(Mark Weiser)在《科學美國人》雜誌上提出重要的觀念

        「影響最深刻的科技,是那些最終以『消失』的型態存在的科技。這些科技慢慢的深化在我們的生活中,一直到變成生活的一部份,進而消失。」


          這樣的工具,無論是軟體或是硬體,必須設計到讓使用者可以在使用的過程中,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工具的存在,從而使用者能真正專心在需要注意力的活動上。要達到這樣的目的,像個人電腦或是
PDA這樣的「統包」式的工具,是無法提供的。就好像PDA雖也可以播音樂,但是在播音樂這件工作上,不可能設計到讓整個使用者的「互動經驗」,得以跟專門播放音樂的iPod一樣的順暢


       這樣的設計理念,代表了所有跟使用者要進行之工作「無關的」功能,都應該全部剔除。「互動介面」設計師應該要專注在該項設計所要支援的任務上(例如,杯子能偵測並顯示液體的溫度),而不應該去設計跟任務不相關的功能(例如,杯子能顯示一週天氣等等),進而簡化系統架構,而達到真正的「簡約」設計目的。

     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,要怎麼讓這些工具真正能夠深入到人的生活之中,而且讓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忘記電腦的存在,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互動模式盡可能做到簡單又好用所謂「消失」,其實是因為工具的絕佳設計,而讓工具本身完全地fit in到工作執行的動作裡,讓使用者在互動的過程中,不會感覺到工具的存在。就好像我們用筆寫字,除非筆斷掉或是沒有墨水了,我們才會將我們互動的注意力轉移到筆本身。在寫字的過程中,我們不會去意識到筆的存在,而是一直專心於寫出好文章以及深刻意義上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說我們都知道要把互動介面設計得愈簡單愈好,但同時又要能達到支援某項工作的目的,也是種兩難;因此,如何找到最佳的簡約模式,成了身為「互動設計
/工業設計」者的最大挑戰。愛因斯坦所說的:「把所有東西,盡可能的做到最簡單,但是不能過於簡單」

能夠從Simplicity出發,設計出來的產品不止對使用者會是真正好用、就手;對公司來說,也會馬上簡化相關的開發流程與執行細節,可以說是雙贏的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 對於任何一個對思考未來科技的面貌有興趣的人,當思考在接下來五十年資訊電子科技該是怎麼樣發展的時候,如何把「極簡主義」帶到人與機器的互動上,讓機器與電腦能夠真正的「消失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就好像我們用電只要插插頭,不用去扭開發電機,要用吸塵器只要開開關,不用去轉馬達一樣,「電」跟「馬達」已經成功的消失在我們生活中了,而電腦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的日子,什麼時候會到來呢?讓我們一起創造與期待吧
……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eens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